英國人跟你想的不一樣!《Jonny and Laura 英文》─ Jonny 老師專訪

本系列文章,由「 WORD UP 聰明學習 」編輯審核。聰明學習專注於利用 AI 提升亞洲人的語言學習效率。

文章目錄

來自英國、即將在 Jella! 開設全新英式英文課程的 Jonny 與 Laura 老師,在英國學制中的「進階高中(College)*註1」相遇至今已經超過十五年,後續來台學中文的兩年便深深愛上台灣,也開始成為台灣與英國文化間的分享橋樑。

如今兩人不僅是彼此的同學與人生伴侶,更是英文教育上充滿絕佳默契的 YouTube 教學搭擋,在頻道《Jonny and Laura 英文》中不時分享實用的英文教學、英式英文練習與英國文化小知識,期待能讓台灣的同學們不只學習英式英文,更能深入了解英國人的文化與思維。

註 1:英國擁有不同於台灣的學制,五歲起就會開始進入小學就讀,而基本高中只有兩年,16 歲畢業後就會進到「進階高中」,也就是英國學制中的「College」(大學在英國一般則是叫做 University)。


英國人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到大家對英國人的刻板印象,最常見的應該就是關於禮儀的刻板印象,大家印象中的英國人總是不停的說「請、謝謝、不好意思」,似乎永遠都是紳士淑女,但 Jonny 老師說其實這大概只對了一半一半。

喜歡說「請、謝謝」不見得一定能與有禮貌劃上等號,常常是英國人自己覺得表現得很有禮貌,結果在其他人眼中卻只是一個講話非常不直接、有一點怪的人。

英國人的確時常試著當一個有禮貌的人」,但是我們有禮貌的方式其實也很「英式」。
現在網路上甚至有許多關於「當英國人說什麼、大家以為是什麼意思、實際上英國人是什麼意思」諸如此類的梗圖甚至是豐富的表格資料,雖然這些調侃不完全符合真實性,但卻總是讓我看得捧腹大笑。

英國人「說話的藝術」

英國人總是給人優雅溫和的印象,但想要深入了解英國人的思考方式,就不得不提到英國人「說話的藝術」,在課程中也會更詳細的介紹(圖:Jonny and Laura 提供)。

老師說英國人的溝通與表現方式,對國外的人而言可能會非常難判讀,因為英國人說話也喜歡繞圈子,不習慣說出太直接的話,因此時常有人會認為英國人說話總是代表其他含義。

例如英國人常會說的 「That’s interesting.」就有可能代表千百種不同的意思,常見的意義可能是「真無聊、我不喜歡(這個食物)、我覺得不夠好。」等,但有時也可能真的單純想表達「這個有趣!」。

英國人很難懂是其中一個常見的刻板印象, Jonny 老師也坦言是事實,英國人有時候的確會讓人覺得很難懂,這是英國人也沒辦法控制的事情,因為大多數英國人都擁有高超的「諷刺力」。

像我們這次在 Jella! 開設的課程在設計時就有針對「英式諷刺」列了一個表單,但這實在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任何一句英國人說出來的話都可能帶有諷刺的意味在,想要精準的判斷正確的意義,除了需要依據上下對話情境之外,也很需要仰賴與英國人相處的溝通經驗。

聊到英國人的憤怒表現,也是值得探討的例子。Jonny 老師說,英國人在生氣時,比起真的發脾氣,通常會在一開始就更傾向用看起來沒在生氣的方式表現自己有在生氣。

當然,對話演變到最後還是有機會可以見到英國人彼此咆哮(笑)

而要說出一句帶有攻擊性的言論時,英國人通常也不會使用任何帶有直接攻擊的字眼,需要完整的聽完才知道真正的意思。

這些「英式表達習慣」在超過百年以前就能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像是《傲慢與偏見》的作者 Jane Austen 的小說作品中就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對話。

例如我們可能比較有機會聽到英國人說「你上禮拜的衣服似乎比較合身」而不是「你很胖」。

Jonny 老師認為,大部分的英國人其實滿擅長講出不帶攻擊字眼但其實帶有攻擊性的話,這是英國人有點討厭的地方。

當然,現在在英國的部分地區也有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開始習慣更直接的表達方式,例如英國的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地區的人們就時常給人「講話更直接、更友善、同時也更易怒」的印象。

英國人難以捉模的溝通習慣,也常會讓來到英國的人擔心英國人是不是不喜歡自己,而這只是因為英國人真的不善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情感,其實通常只要英國人不是很刻意地用討人厭的方式對待自己,就不需要太擔心。

反而更值得留意的是,很多時候人們以為聽起來還可以的回應,事實上只是英國人在保持他們的禮貌。Jonny 老師也跟大家分享一個實用判斷技巧:觀察英國人在談論事情時給出的情報有多具體

例如,當一個英國人在你提出見面邀約時回應你說:「好哇!我們來約!」那很可能就是他其實沒有很想做這件事,反之,當他們提到一個具體的資訊例如「好哇!下週三晚上怎麼樣?」就是一個比較正面的反應暗示哦!


有趣的英國傳統美食與文化

雖然「英國食物」常常被外國人當成調侃的話題,甚至認為不好吃、單調、只有「炸魚薯條」,但事實上英國也有許多傳統美食。例如到了英國一定要品嚐的週日烤肉(Sunday dinner)就是一道非常好吃的經典料理,人們會在週日到教堂做完禮拜後聚在一起享用。

Jonny 老師說,英國人三四百年來都遵循著這樣的飲食習慣,使用烤蔬菜、烤馬鈴薯等、加上一些大塊的肉(如烤全雞),還會搭配上令約克人自豪的約克布丁(一種類似鬆餅的食物),再經過烤箱烘烤,最後淋上肉汁與肉塊。

Roast dinner with beef, carrots, brussel sprouts and yorkshire pudding.

而相似於 Sunday dinner 的聖誕節大餐,在餐桌上還可以看到英國傳統的蔬菜 brussel sprout(球芽甘藍)以及使用培根包裹香腸的小鹹點 pigs in blankets 等料理。

有趣的是,球芽甘藍這種蔬菜並不是人人都喜歡,Jonny 老師說甚至是不喜歡的英國人佔大多數,但大家仍會遵照傳統並在聖誕節的這一天使用球芽甘藍做料理,而幽默的英國電視節目則會在這時期播放「如何讓你的球芽甘藍變得更好吃」的企劃主題。

Jonny and Laura 英文》頻道中也曾經介紹過關於五個關於英國文化中有趣的聖誕節傳統。

至於英國人有多愛喝茶的刻板印象,那都是真的(笑),除了單純喜歡喝茶之外,通常也是出於社交互動上的習慣,而且早餐茶永遠都是最好的選擇。

如同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特殊節日與習俗,英國也有自己的特殊節慶文化,例如每年的 11 月 5 日,在萬聖節過後,緊接著是盛大的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又稱 Guy Fawkes Night。

在 16 世紀時,曾有一位名為 Guy Fawkes 的男子企圖炸毀英國的議會大樓,並在議會大樓到處設置炸彈,大家可能看過的小說及電影作品《 V 怪客(V for Vendetta)》就是依據這次事件為靈感來源的創作,最終 Guy Fawkes 並沒有成功實踐他的野心而遭到逮捕,自此之後人們便開始舉行慶祝 Guy Fawkes 被捕而國家倖存的傳統活動,即使是在小村莊,也有機會看到這個已經有幾百年歷史的活動。

Guy Fawkes bonfire during the 5th of November at bonfire night.

在這一天,人們會在各地升起大篝火、施放煙火,並在傍晚外出到篝火所在地欣賞煙火,而煙火施放的規模甚至會更勝於跨年活動,此外,也有許多人會做出代表 Guy Fawkes 的稻草假人放在篝火上面。

也由於這個活動幾乎只有在英國的人們才會知道,所以當在其他國家舉辦這個傳統活動時,常常會讓自己惹上麻煩,畢竟在篝火上面燒一個人型稻草,即使只是假人,也會嚇到很多人。

我在巴基斯坦的英國學校唸書的時候,學校也有許多人一起慶祝了篝火之夜並放上了 Guy Fawkes 的假人,結果最後驚動一卡車的武裝警察來到學校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才明白原來只是不同文化習慣的誤會。

邁向更多元文化的英國

如今的英國除了可以看到美麗的歷史與當地特色小店,同時也增加了許多來自不同族群與文化的店家與人流,圖為英國約克(電影《哈利波特》中場景斜角巷取景地 / Jonny 老師提供)。

說起現在的英國轉變,Jonny 老師認為令人期待的不再只是英國悠久的歷史性,更多的是,所有在這兩三百年來從世界各地與文化地區移入的不同新族群,人口已經超過百萬人以上,為英國帶來很多有趣、令人感到興奮的改變。大家若有機會到英國旅遊,甚至可能會對英國現在擁有的多元文化程度感到意外。

這些年來,有很多新的人來到英國,特別像是 1950-1960 年代,有很多從加勒比地區、牙買加、印度、香港,這些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改變了英國很多,尤其是讓英國的飲食文化變得更豐富。

例如受到印度的影響,香菜也已經算是英國常見的香料,除此之外,英國的也越來越容易找到各式亞洲料理,即使是約克這樣不算太大的地區,也能夠輕易找到亞洲餐廳,一解 Jonny 老師思念台灣料理時的心情(尤其是刈包)。

除了飲食之外,各個國家與民族的重要節日如華人的春節與新年文化,也逐漸隨著不同族群的增長,而有機會在英國體驗。

我真的很喜歡英國的這個變化,在英國就能可以認識這麼多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人,我認為這對沒有機會去其他國家旅遊的人來說,是很好的文化體驗機會。


這麼喜歡台灣,最大的原因是因為這裡的人

選擇來到台灣的契機,是和 Laura 一起在英國一次的電視節目上看到對台灣的介紹,讓當時的 Jonny 與 Laura 對於台灣的美好之處,包含美麗的風景、歷史、開放性、與單純又友善的人們產生了非常大的嚮往,心想著「這個國家看起來好棒!如果我們有機會選一個城市去體驗生活,一定要選台灣!」

Jonny 老師說自己並不是一個「大城市愛好者」,比較喜歡鄉下生活,在英國就是住在位於英國偏北、氣候寒冷的約克(York),約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美麗古城,後來也影響了美國紐約的命名(New York) 所以當自己到了台灣,並在台北這樣具發展規模的城市生活時,真的很驚訝自己竟然會如此享受台北這個城市。

這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發現,我完全無法忍受生活在英國倫敦,但我卻很喜歡在台北生活的日子,我真的適應得很好,最大的文化衝擊大概只有對台灣生活的便利性感到驚訝,因為幾乎每個街口都有 7-11(笑)。

Jonny 老師曾經去過很多國家,也都在當地的大城市生活過一段時間,但特別喜歡亞洲城市。在亞洲的生活令老師更積極地想嘗試不同事物、體驗當地文化。

而住在大城市要進行這些文化體驗相對地都方便許多,可以很快地達到目的或是隨時調整計畫,反之如果住在鄉下,可能就沒辦法見到這麼多人、在短期參與這麼多活動,能做的事情相當有限。

讓 Jonny 老師喜歡台灣的原因有很多,但即使撇去這個國家有多美麗、可以體驗很多新鮮的事物不談,老師說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人讓自己感到如此的被歡迎與接納。

台灣人真的非常熱於助人、友善,很容易可以和台灣人成為朋友,如果是在英國的話,我絕對不會想處在這麼多人的環境(笑)。

Jonny 老師在兒童時期曾經與家人一起在南亞的巴基斯坦生活過五年 ,然而在巴基斯坦的生活也是念英國學校、受英式教育,也由於當時的年紀還小,又和家人一起住在充滿外國人的地區,離當地本土風情與社會有一段距離。

回想起這段童年,沒能有機會花時間認識當地人、試著更了解當地的文化,在巴基斯坦的生活比較接近只是一個「遠在異鄉的英式生活」是 Jonny 老師心中的小遺憾。

當我來台灣學中文時已經是有獨立能力的人,可以更親身融入台灣社會,觀察台灣的一切文化、人群、特色等,認真的了解台灣的思維與美好之處,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這麼享受住在台灣的其中一個原因。

Jonny 老師也提到近幾年來,在英國也有越來越多人認識台灣,台灣在國際上的曝光度與地位也持續的穩定提升,台灣有很多正面、值得分享的美好之處,非常期待可以看到台灣的一切都能越來越好。


學語言要「用」才會進步

Jonny 老師擁有英國伯明罕大學博士學位,專門研究 5 世紀到 13 世紀的東亞歷史建築與寺廟,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需要閱讀中文,因此成為學中文的契機,但是在特定學術領域外比較沒機會進行中文口說與聽力練習,能夠溝通的詞彙非常有限。

而在英國大多數的人也都有相似的情況,孩子們雖然會在 11 歲開始學習外語專長,語言教育也一年比一年被重視,能選擇的語種相較以往增加很多,但大多數的人最終卻可能仍只會講英語,因為英語已經是國際上的公同語言,因此能夠使用到外語的機會相較少。

我認為在學語言這件事上,如果沒有特別的目標或目的,人們真的會很容易偷懶。人們應該要去尋找學習新語言的理由,甚至是興趣所在,像是對我來說我的動機就是因為想要更深入了解亞洲的歷史建築,而我認知到當我想要近一步進修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勢必得要精進自己的中文,這也是我後來會到台灣的原因。

來到台灣後,Jonny 老師的中文能力飛速地進步,平時除了多聽中文歌、看中文影集之外,老師也會時常在腦內模擬自己在台灣可能會遇到的中文話題,不停的練習不同的情境,老師說一旦越加習慣這個語言,持續透過實際開口的方式練習,便可以更加習慣該怎麼正確的說,最後成為一種直覺。

我有時甚至也會開口自言自語的練習,然後祈禱要跟我說話的對象會剛好都提到我有練習過的內容(笑),但我認為即使沒有真的剛好遇到練習過的對話,這依然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Jonny 老師也強調不同語言間的聽說表達思維,在練習初期時常會需要轉換的邏輯,我們會習慣將自己要表達的外語和母語在腦中來回多次「翻譯」後才說得出口,若能夠事前練習模擬溝通情境,就能縮短思考的過程。

舉例來說,如果知道接下來要和朋友出去吃披薩,就可以在點餐前就先把披薩不同的口味、料理方式、點餐句型全都練習幾次,實際到了現場跟人們進行點餐的過程時,自己就不會完全跟不上對話內容。

在台灣的生活,也為 Jonny 老師帶來很多好的轉變。在台大學中文的時期,發現在中文的溝通表達上,人們通常都會更直率,因此自己也逐漸成為了一個更正面積極的人。

學語言真正的好處是認識不同的世界

最後,Jonny 老師想要跟所有想要學習英式英文、認識英國的同學說,不要因為太擔心腔調與發音的問題而忘了真正重要的目的。

當我們真的踏上英國旅遊、講了一口漂亮的英式口音,卻對當地的文化沒有任何理解,依然很難讓當地的人覺得你「很英式」,而這也是 Jonny 與 Laura 老師這次開設新課的最大的學習目標。

人們總是太擔心一些其實不太重要的事,例如大家都不想要發錯音而過度糾結,但一個語言說得好不好、正不正確,並不取決於你的發音腔調或是刻意賣弄的詞藻,如果一句話非常簡單但超級有用,那就是有用,你真的不需要一開始就太擔心使用的詞彙「不夠厲害」。

因為最重要的仍然是把握可以交流、認識其他人的每個機會讓來自不同地方的我們能夠真的互相理解。

Jonny 老師認為,學語言真正重要的是去認識這個語言的文化、使用這個語言的人,因為當我們能夠真的去理解這個語言所帶來的文化體驗與朋友,我們便可以透過真誠的交流、分享,去讓自己進步得更快,這個語言終將能被我們所用。


跟著 Jonny and Laura 一起學英文

英國人跟你想的不一樣!《Jonny and Laura 英文》─ Jonny 老師專訪

不只是英國腔!全方位英式英文・社交・職場指南》這門課適合喜歡英國腔,想要跟英國人學英式發音和文化,想跟更多「英文母語人士」順利交流或在國際場合得體表現、更了解英國人的用字遣詞、說話方式、社交禮儀、文化思維,讓你提升文化視野、看到的不同思考角度!

近期熱門課程 ↗
更多精選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