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玩心認真活,不無聊的德國人《德文就是這麼簡單》─ Michael 與 Deike 老師專訪

本系列文章,由「 WORD UP 聰明學習 」編輯審核。聰明學習專注於利用 AI 提升亞洲人的語言學習效率。

文章目錄

教學經歷超過二十年、在教學界小有名氣的德文老師 Michael 與 Deike,分別來自德國的東西兩方,雖然曾經被歷史上的柏林圍牆隔開、過著相反的生活,卻在台灣相識後成了好朋友,總是幽默地互開對方玩笑。

兩位老師在 2018 年正式開始了 YouTube 頻道《德文就是這麼簡單!》,用輕鬆的情境搭配中文教學,幫助許多想要學習德文卻苦於沒有適合資源的同學,對於正在學習德文的中文母語者中可能不算太陌生的面孔。

年輕時便選擇來台灣生活,隨著時間過去,兩位老師在台灣的日子早已比在德國還要久,卻依舊保持著比大多數人都更年輕、開放的心態。持續走在德文教學之路的同時,也用玩樂的態度認真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保持生活步調,讓自己更有動力。


柏林圍牆倒塌之前-東德與西德的相反生活

在二次大戰的歐洲戰場接近尾聲的時候,蘇聯自當時的德國東方開始反攻,而以美軍為首的同盟國則從西邊向德國推進,雙方最終於柏林碰面並結束了戰爭,從那之後起德國地區便逐漸分化為東德與西德。

然而二戰結束後,紛爭並未就此平息,原本的德國地區成為了兩大強權間的緩衝區並蓋立了邊界-柏林圍牆,牆的兩邊也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民情;東德維持著傳統的社會主義與共產體制,西德則擁有開放與自由的生活,Deike 與 Michael 便是在這麼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長大。

兒時的 Deike 老師與妹妹一起慶祝復活節。(圖 /Michael & Deike 老師提供)

當時的東德在蘇聯的控管下,民營企業較受限制,形式上以「國有企業」的計劃經濟為主,因此在工業化程度也屬於高度發展,製造出的產品以耐用著名,產業原物料與糧食則仰賴進口。

由於東德在當時受蘇聯統治的共產區域中是最有生產力的,因此在生活水平上雖較無西德地區來得自由發展,但在制度方面也多方受到當時的政府特別保障,因此東德人民不太需要擔心生活起居。

而西德則擁有自由的民風與民營企業,工業發展也十分發達,產業風氣兼具創造力與提升生活水平的成熟技術。

Michael:我來自西邊的工業區聯邦,也有很多農業方面的發展,Deike 好像是東邊沒有什麼東西?(開玩笑)。
Deike:也許只是不如西邊這麼多,我們也是有很多……「東西」(大笑)!

Deike:當時的東德仍是實行共產制度,所以每個小孩都是在這樣的體制下長大,我們還要唱共產的歌,但作為一個小孩,我們其實不是很知道自己在什麼處境,因為小孩並不會意識到政治問題、繳稅、生活壓力等等,大家都去一樣的幼稚園、去一樣的學校,沒有任何分別……不過這當然只能針對天真的孩提階段,對於青年及更大的成年人來說又是完全不同立場了,東德是一個壓抑與限制的社會狀態,人民無法自由發表意見,而若不是黨員的身份則會遇到更多的不平等。

Deike 老師說,在當時的東德,每個人都會有工作可以做,即便那個工作一點意義也沒有,大家還是得持續勞動;相較西德人已經很習慣在失業後自己去找工作,東德的人們更習慣在失業後被政府安排另一個工作,所以當時的東德失業率很低,也因此讓德國在統一後的失業率更激高。

Michael 老師繼續分享,西德人以前會看不起東德,會覺得東德什麼都沒有、很可憐,現在多了解東德以後,發現許多體制如教育系統都跟西德差很多,但仍各自有一些好處。

例如東德人從小便有政府協助家長照護小孩,教育學制都是免費的,因此雙親都可以放心外出工作,而西德雖然大部分的教育也都是免費的,但若有特殊的就學需求或目標,也可以自由選擇私立學校或是特殊學校就讀,更自由但也相對比較費心。

象徵自由世界的時尚牛仔褲與香蕉

兩位老師說,雖然東德當然也會有自己生產的麵包、牛奶、車等製造品,但由於兩邊平時是被禁止交流的,因此西邊的食物與產品在東德仍然實屬少見,例如代表美式潮流的時尚牛仔褲(東德也有自己牛仔褲但都以實用為主,並沒有太多選擇);而仰賴進口與自由貿易又需要保鮮的熱帶水果更是難以取得。

Deike 老師小時候每年可能會有一到兩次,被媽媽特地叫去超市排隊買香蕉,而西德人被開放到東德探親時也都會習慣性地帶上一些「香蕉、水果、牛仔褲」。東德人在當時也幾乎只被允許在東德境內旅行,直到 1989-1990 年的柏林圍牆倒塌,象徵著隔離與限制的邊境終於被全面開放。

合併的東德與西德:融合、開放與轉變

在東西德正式統一的當時,Michael 老師已經在台灣生活了一段時間,對於統一的過程也只能距離比較遠的海外關注著,而年紀還小的 Deike 老師則和家人一起經歷了這段歷史,在那個接近統一的前夕,多數人們都走上了街頭。

Deike:雖然當時我還小,但仍記得我的父親在那個時候也一起參與了街上的示威遊行,我的母親有一點害怕,因為到了這個階段已經沒有人能預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也許會遇到武力鎮壓,甚至可能被槍擊,幸好最終平安無事地結束了。

在那之後,一切都轉變很大,我們要去新的班級、學校,教學體制也完全都是新的,不過同時我們也可以買到新潮的牛仔褲和香蕉(大笑)。
東西德的物品開始大肆流通,即使一些在西德已經不那麼熱門的產品,一開始都能在東德交易到很多錢。

而德國合併對女性來說也有很大的改變。在原本的東德,生產後的婦女在一年後就可以把孩子送去幼兒園,自己再重新投入國家的生產勞動,西德的婦女則習慣在生產後就當起家庭主婦,全心照顧家庭。

老師說,那個時期的德國人互相從不同立場在認識對方,西德人從資本主義看東德,東德人也從社會主義的角度觀察西德。

Michael:所以當時我們會覺得他們很可憐、很不自由,東德人卻也覺得我們很笨,總是拚命在賺錢,買車、買房,然後繼續賺錢、換更好的車子、房子,不然就是旅遊,生活沒有內涵。

有些西德人在更了解東德的生活以後,會因此嚮往社會主義精神:生活在人人都可以被照顧、平等、不分個體一起創造共榮圈的世界。但同時也有許多實際在東德待過的人們,更嚮往遠離這個現實中難以成立的社會主義烏托邦,因為那些在理想理論中應該要被整合的群體資源,往往在實際運作下成為了少數掌權者貪污腐敗的私有財產,很難真的做到完全的人人平等。

雖然東德已擁有成熟的工業實力,但仍難以符合西德的工業發展,因此在統一後,東德的人口外移現象依然抵不住城鄉差距的加劇變化。

Deike 老師說,有時會覺得東德的發展情況就像是一個「陸地上的孤島」,大城市都是「島嶼」,還會有年輕人和產業繼續發展;其餘的鄉村小鎮就只會是「水」,幾乎只有年老的、非生產力的人們留下。想要賺錢的年輕人們大多只出現在大城市,或直接往西德移動。

即便到現在又過了三十幾年,德國早已穩定地劃分為 16 個聯邦地區,但兩位老師仍無法很有把握地認為德國已經算完全地融合起來,南北、東西差異一直都有很大的分野,尤其是在長一輩的年齡層中更是如此。

Michael:即使我在德國生活這麼久,Deike 卻是我認識的第一位東德人,一開始我還會一直問説「沒有香蕉是不是真的?沒有牛仔褲是真的嗎?」因為我們以前跟世界各個國家的人都有很多接觸,與東德人相處的經驗反而很少。

老師說,德國位於歐洲的中間,去哪裡都很近,尤其在以前在德國的當地旅遊並不盛行,大家想要度假時都會選擇到國外去,但現在德國的內部也逐漸興起了當地旅遊的風氣,因為德國自己就有什麼美景都有,雖然很冷,但四季分明,樹葉的生與衰、陽光灑落的時間長度都有明顯的變化。

Deike 老師在德國的家(父母住的家)。(圖 /Michael & Deike 老師提供)

到現在隨便去到德國不同地區旅行,都能看到許多的地區差異,每個聯邦都有自己的特色。去一趟德國,就能體驗到完全不同的生活風景。


德國人嚴肅、無聊?德文老師:誤會大了!

講起德國,同學們會有哪些常見的刻板印象,又有哪些是真的呢?

Michael 老師說,聽到德國,大家總會聯想到一個人:手拿兩個大啤酒杯與香腸、穿著吊帶皮革短褲,在啤酒節狂歡。但「啤酒節」其實主要是在德國南部(慕尼黑地區)盛行的活動,Michael 老師甚至認為,沒有什麼料理可以被稱作「典型的德國菜」,因為即便是同種食材,不同聯邦的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料理習慣,差異甚大。

Michael:當然我們德國人都一樣喜歡喝啤酒,啤酒很重要啊!
Deike:除了我之外(笑)!

德國人真的很嚴肅、沒有幽默感嗎?

老師近一步分享,同學們常說去了德國看電視都笑不出來,只是因為不了解德國人的文化和「笑點」。德國人很有自己的幽默感,但德國的文化概念跟其他國家比較不一樣,需要多了解背景與文化知識才會懂。

而談到「嚴肅的臉」,Michael 老師說:「我們也是很會笑的好嗎!」
容易看到一臉嚴肅的人,在大城市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大家生活比較急,且德國人在交友上常與其他國家的人習慣相反,傾向先保持距離,看起來也比較冷漠,一旦經過相處後願意和你成為朋友、信任你後,大多都是一輩子的。

年輕時也熱愛參與派對的 Michael 老師。(圖 /Michael & Deike 老師提供)

Deike 老師則提到,其實德國人也像許多台灣朋友遇到外國人時一樣,會因為不擅長說英文而下意識地避免與外國人相處,但心理都是想幫忙的,只是對自己沒有信心。

Michael:我在台灣也時常遇到啊!像有一次我要去鞋店買鞋帶,結果兩位店員從門口看到我就非常緊張,其中一位甚至直接躲起來,直到我走到櫃檯前用中文問說「你們有沒有賣鞋帶?」對方才突然大鬆一口氣「啊,妳可以出來啦!他會講中文!」(大笑)。

德國人的日常一點都不無聊

此外,許多台灣人到了德國,會覺得德國人很不好玩、都不出門,但其實是因為德國人在自己家裡一點都不無聊,大多數人在家就能找很多樂子,因此老師們鼓勵同學去結交幾位要好的當地朋友,試著體驗德國典型的家庭生活。

德國人與台灣人度過一天的日常非常相似,但德國人工作與休息的分界點更明確,休息時也習慣更放鬆一些,而德國的住宅通常都有很大的空間,所以德國人在休息日常更傾向待在家。

Deike 老師:我們非常喜歡待在家、很常到處整理,也喜歡很多居家活動。例如隨著不同的節日氣氛佈置自己的家,在自家的花園種種花草、做木工、刷油漆、邀請朋友一起來家裡煮飯、甚至是做點編織手工藝等等,在家的時候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Michael 老師:有時真的覺得沒必要出門,在外面吃飯很貴,但我們又不喜歡外帶食物,因為德國天氣很冷,食物很容易冷掉。

年幼時與家人一起度過聖誕節的 Deike 老師(左一)。(圖 /Michael & Deike 老師提供)

一支手機、一個白板、兩個人,你看吧!德文就是這麼簡單!

Michael 與 Deike 老師的頻道從 2018 年開始正式運作,最早是 Deike 老師先提出開設頻道的構想,至今在德文學習者當中累積了高度的推薦口碑,難以想像 Michael 老師在一開始非常抗拒。

Michael:這部分我真的要感謝 Deike,如果沒有她的話我不敢做這件事。因為一開始我會覺得害羞、怕鏡頭,又擔心自己不夠年輕、中文不夠好、不夠帥,會因為顧慮太多而錯過這麼多新的體驗機會。

經過 Deike 老師不間斷地鼓勵,甚至還錄下了兩人私下排練教學時的情景、測試性地上傳到頻道,結果馬上有觀眾訂閱,於是兩人的頻道就這樣正式開始經營。

頻道經營的起因,是因為以前在學校教課時,發現許多同學對德文有興趣,無奈學校的教學時數不夠學、一知半解更痛苦,又看到網路上的其他老師搭配白板用中文講解英文,讓一切變得好消化,於是也產生了要做這件事來幫助同學更有效地學德文的念頭。

起初的目標很小,只想讓完全零基礎的同學都可以輕鬆看,到現在連 Michael 老師住家的里長都學會用德文和自己打招呼。

Michael & Deike 兩位老師的 YouTube 頻道《德文就是這麼簡單!》。(圖 /Michael & Deike 老師提供)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想太多就不好玩了

德文就是這麼簡單!》頻道從一開始經營到現在,兩位老師每次拍攝幾乎總是在笑聲中度過,因為覺得經營頻道這件事非常好玩,因此每次都會很期待。除了會笑自己遇到的障礙,甚至只是卡詞笑場、思考要示範什麼劇情給同學看,都是非常有趣的經驗。

Deike:我覺得這也是一種人生哲學;去嘗試新的東西、不要讓自己無聊、享受它,就算失敗也無所謂,要對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快樂、從中得到玩樂的喜悅感。

而之所以會叫這個頻道名的原因,也是一種身為德國人愛諷刺的幽默感。

Michael:以前我在教課時,剛開始的同學都會覺得德文很難,沒遇過的文法什麼的常在一開始就越聽越困惑,於是我常常會在同學的眉頭越來越皺的時候,開玩笑地說一句「看吧!德文就是這麼簡單!」,後來也逐漸變成我們的一個結尾口頭禪。

起初對 Michael 老師來說,每次一想像要開設一個頻道,腦海總是會出現龐大的投資壓力。要購入先進的設備、要有最完善的企劃,還沒開始就覺得疲倦不堪,但 Deike 老師卻毫不猶豫地選擇兩個人都可以感到輕鬆的方式開始:買一台修理過的二手 iphone,放在三張靠在一起的椅子,再疊上三本書當腳架,就這樣開始拍攝。

直到現在已經超過兩三年,也才增加了幾盞補光燈。

Michael:常常會有很多人跟我們說「你們應該增加什麼什麼……」我總是說「沒有什麼應不應該,學生能看到、聽懂就好了」。

我們其實也知道,如果加一點特效、字幕、讓頻道高級一點,看的人會更多,但這樣頻道就會從一個「喜好」變成一個「責任」,如果會有被強迫的感覺,也許我們就會做不下去了。

這個「拍攝的興趣」維持至今,頻道已經累積了超過六百支影片,一次只介紹一個概念,好消化的輕量補充獲得了許多同學的迴響,為了讓需要的同學可以更正式的學習德文,兩位老師更因此在 Jella! 陸續開設了完整且正式的德文課程,並因此有上百位同學跟著老師開始學習德文。

Michael 老師在胃酸人的 YouTube 頻道《胃酸人 위산맨》 人生飯館影片中,分享自己一路學中文的心路歷程。

Michael 與 Deike 老師彼此身為多年的好友與同事,兩人舉手投足中總是給人充滿默契的印象,但兩位老師也不諱言彼此常為了想法差異而有爭執,甚至也曾經為此冷戰過。

兩人都同意的是,正因為彼此是很好的朋友才可以合作到今天,如果今天只是不熟的人卻要這樣磨合,一定早就會跟對方說……(消音)!

Deike:你的同事就是你的好朋友當然是一件有好有壞的事情,就像我很難跟其他人一起工作,卻可以跟 Michael 一起長久合作,友誼讓我們的合作更順暢,但同時也會讓我們對彼此更具批判性。

Michael:我現在比較常聽 Deike 的意見,甚至也許我們等等拍片時就會再吵架一次,但最終我都會原諒她,我想她也會原諒我。


在異鄉生活的好處,就是能抓住兩邊的優點讓自己活得更快樂。

Michael 老師生性活潑討喜,平時就很有探索精神、總是充滿好奇心,剛來台灣一兩個月就適應了在台灣的生活,對台灣的感覺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樣熟悉。比較內向的 Deike 老師則是透過與環境與人建立起的每日連結才逐漸產生歸屬感。

Michael:雖然台灣跟德國對我來說都像家一樣,但其實不管我在台灣或德國生活多久,現在去到哪邊,都還是會有很多新的事情會讓我感到很新很酷!

Deike:我來自一個只有兩百人左右的小村莊,全村只有一個教堂、一個公車站,因此來到台北生活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但住久了,在熟悉的街道巷弄散步、看著面熟的鄰居、總是會和我聊天的水果店員,是這些每日的接觸讓我感覺這個「區域」是家,自己在「家」。

台灣人愛追求方便與舒適性,還很懂「吃」

隨著在台灣生活比德國還久的日子,兩位老師認為自己已經不能算是很典型的德國人,但另一方面,兩位老師也逐漸在保留德國人好的習慣同時,也學習台灣人的生活態度。

例如在 Michael 老師第一次到台灣的國家音樂廳,準備著晚上要穿的西裝與領帶時,卻發現許多台灣朋友是穿短褲、涼鞋就來。起初老師還很驚訝,後來卻觀察到:觀眾的穿著動機與禮貌無關,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為了讓自己能舒適地享受看表演的三小時。Michael 老師才開始意識到台灣人的「方便至上」精神。

相較於此,過往在德國生活時有許多禮儀是比較沒有彈性的,習慣了台灣的方便與舒適以後,初次回德國反而還會有些不適應。

Michael :雖然有的時候還是覺得不要太方便比較好啦!就像手機很方便,也要抬頭看看身邊的人事物、出去走走,自己過得舒適的同時,也維持與其他人的連結,才不因為太過方便反而讓社會的連結性與創造力退步。

而Deike 老師則認為,在台灣生活久了以後,更懂得珍惜每次和人們一起用餐的回憶,因此一起外出、與人們分享食物,是現在 Deike 老師更看重的活動。

Deike:因為台灣的影響,「吃」這件事情變得很重要,甚至有次我父母來台灣,我不小心就把行程排滿了餐廳,卻忘了安排風景行程!
Michael:我後來發現我姊姊也是這樣,每次來台灣都會先想好餐廳而不是景點,而且我們覺得在台灣即使請客,費用也很便宜,超棒的!

在台灣生活後,更重視聚餐時光的 Deike 老師。(圖 /Michael & Deike 老師提供)

因為在台灣生活,所以可以越活越年輕。

見證過捷運出現前後的城市改變,現在的 Michael 老師特別喜歡在台北的生活,不論清晨或夜晚,只要找到適合散步的公園就可以享受寧靜,而 Deike 老師則是一休假就會到台東都蘭度假。

永遠把自己當成世界的「旅行者」,保持好奇心、觀察世界

Deike:就像許多台灣人會特地到其他國家旅行以獲得新體驗一樣,作為在德國當地的德國人,我們同樣可能會不自覺地異常遵守一些拘謹的想法與規範,大家都是透過改變環境來讓自己發生「改變」。

Michael:雖然已經到了法律上可以退休的年紀,但待在台灣的日子讓我感受到自己還好年輕,在台灣的生活讓我清楚地發現自己還有好多可以做到的可能性,如果在德國的話可能已經早就「認老」了,台灣讓我保持年輕的心態。

作為一個外國人到不同國家生活能得到許多好處(尤其是像台灣這麼美麗的地方時),能讓我們用更自由開放的心態活著、保持好奇,更願意去挑戰不同的新事物,就會更有創造力。就像德文頻道的誕生、更多的教學嘗試、還有很多其他的新計畫。

「慢慢來、不要急,去享受、去挑戰,持續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保持好奇、每一天都能感覺到自己還很年輕。」


德文就是這麼簡單!跟著金牌德文老師一起學德文

德文就是這麼簡單 | 和德國越來越靠近 (A2)》最新推出!這門課適合已經擁有 A1 程度的同學,讓你不只打好初級德文基礎、考到 A2 檢定,還能讓你更懂德國人社群話題和生活口語!

德文零基礎嗎?最適合你的課程在這裡:《德文就是這麼簡單 | 入門德文一次搞定 (A1)

近期熱門課程 ↗
更多精選文章 ↗